中国车企在俄罗斯的赌注

卡盟网 2019-08-27 浏览:4366次


夏日的雷雨夜,北京上空的航班基本清空。这时常常会见到令人错愕的景象,北京西北的天空机翼灯光闪烁,一架飞机直奔顺义机场。


这种航班一般叫俄航。


俄航的“大起大落”,和战斗民族的性格及其吻合。这样的性格导致非线性,非规律的事情常常会落在他们身上。


俄罗斯汽车市场像极了俄国人的性格,近几年出现了过山车式的大起大落。


2012年310万辆的销量,达到历史高点。随后一路走低,三年后的2015年,其汽车年销量已跌破150万辆。2017年开始小幅增长,到2019年初,市场出现疲软,终结了连续20几个月的增长。预计2019年销量在170万辆左右。


俄罗斯汽车市场20%多的份额被拉达瓜分,但这个拉达,只是“被挟持的天子”,背后的“曹操”是雷诺日产联盟。其中拉达只是一个品牌,产品的平台技术都来源于雷诺日产联盟,而且导入的产品以联盟收购的韩国三星经济型车型为主。


Lada vesta


乘用车领域,俄罗斯的汽车品牌几乎全军覆没,莫斯科人没有了,目前其工厂在生产雷诺的车型,KAZ乘用车没有了,现在给大众和斯柯达代工,之前和奔驰、通用也合作过。目前,只有乌里扬诺夫斯克生产的UAZ越野车算本土品牌。


俄罗斯本土品牌UAZ


目前,俄罗斯汽车市场主流乘用车品牌除了拉达,还有起亚、现代、大众、丰田、日产、奔驰和宝马。其中大众和丰田的月销量在万辆徘徊,日产、宝马、奔驰目前的月销量还不到5000辆。


拉达靠国家的优惠政策能实现一些盈利,现代、起亚稍好一些,其它多数汽车品牌在俄罗斯市场举步维艰。


俄罗斯汽车市场有限,加之美国和西欧的市场制裁,多数车企入不敷出。不论是丰田还是大众,在俄罗斯都处于亏损状态。


通用汽车受俄美政治因素影响,销量基本上不来。福特车型更新不快,产品竞争力不够。福特在俄最多卖过15万台/年,现在3-4万台,这种规模,福特是撑不住的,近期关闭了在喀山和加里宁格勒的工厂。


中国车企在俄罗斯耕耘了多年,目前月销量在千台左右的只有吉利和长城汽车。7月份哈弗在俄罗斯销售1180辆,吉利的销量为790辆。


1、乘用车 合资合作及建厂的赌注


回顾中国车进入俄罗斯市场,要从2005年说起。


第一批入俄的乘用车品牌有长城、中兴、奇瑞、一汽。其中销量较大的是长城和奇瑞。长城开始以整车进口为主,后来在莫斯科郊外的伊力托工厂进行组装,奇瑞在托夫州的塔甘罗格组装。


长城在俄项目维持到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,伊利托公司违约之前,每年在俄销售1万多台,最高达到2万台,属于销售比较好的企业。2019年上半年在俄销售3492台,7月份产销量破千。


2007年奇瑞在俄成立中国品牌的第一个销售公司。之后几年,相继有力帆,华泰、哈弗、长安、华晨在俄成立子公司。


2008年奇瑞在俄的组装出现问题,被俄政府封杀,之后开始式微。2019年上半年在俄销售2767台。


2010年以后,力帆、吉利及奇瑞的一部分等中国车在俄罗斯德尔维斯进行组装,年组装量最多达到12万辆。一般年份也可做到6-8万台。


到2017年初,德尔维斯倒闭。中国车企基本转入白俄罗斯和加里宁格勒的代工组装模式。


2013年,吉利在白俄罗斯与当地的矿山机械企业BELAZ和白俄国家零部件集团合资公司SOYUZ共同投资3.3亿美元建厂,2017年建成投产,以SKD组装及整车进口的形式进入,吉利一年在俄及周边的销量也达到上万辆的规模,今年目标销量是2万台。


2018年,众泰牵手白俄罗斯Unison公司,这家公司组装过伊朗霍德罗的车型,也组装过福特。众泰2019年上半年在俄销售1004台。


中国车在白俄罗斯组装的不是很多,现在奇瑞也在白俄罗斯进行探索尝试。


在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组装的有,奇瑞、一汽、福田,组装规模不大。2019年,奇瑞承诺投资,合作会继续下去。


华晨刚开始在俄销售,长安、东风、一汽今年的销售规模基本在1000-2000台。力帆受汽车版块整体业绩的影响,虽然仍把国际业务作为一个重点,但俄罗斯市场的开拓前景未卜,上半年在俄销售2654台。


哈弗俄罗斯图拉工厂


今年中国车企在俄动作最大的当属长城汽车,来自易水河畔的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,首期掏出5亿美元,在距离莫斯科近200公里的图拉州兴建工厂,首期已经建成投产。


最近在俄罗斯新建的有两个工厂,一个是哈弗,投5亿美元。另外就是奔驰,已经建了3年多。


哈弗F7已在俄下线开售


长城汽车一期投入5亿美元,二期将再投420亿卢布(约6亿美元),不久前,哈弗与俄罗斯签订了特别投资协议,重点优惠兑现主要在二期。


五年以后盈亏能否持平,是个问题。目前每年至少1-2亿美元的亏损。7月份,哈弗月销量和出货量双超1000台。


但一年如果没有5万台的组装量,很难实现盈利。每月不维持在2000台左右的销量,很难进入俄罗斯的主流市场。


奇瑞在加里宁格勒阿芙多托尔投资600万美元,建了一条总装线。也能享受当地的优惠政策,但投资和哈弗相比,却少得多。


吉利在白俄罗斯投2亿美元,每年组装2-3万台即可达到盈亏平衡点,其中包括,SKD组装后辗转进入非洲等地市场。


哈弗的策略与吉利有些不同,目前只考虑俄罗斯周边市场,很显然哈弗通过俄罗斯还进入不了西欧主流市场。俄罗斯周边市场潜力有限,但可以考虑出口到非洲和中东。


乘用车方面,俄罗斯的政策主要是吸引投资、增加就业和税收,放弃管理,深度国产。


现阶段,对于中国乘用车车企来说,整车出口到俄罗斯,刷存在感没有任何意义。可行的办法是在当地找找剩余的产能,进行合资合作,这样能够快速进入。


俄罗斯投资风险较大,要不深耕,要不放弃,做浅尝辄止的营销没有任何意义。


2、商用车 俄罗斯大门已经关闭


2006年后,中国主流商用车开始入俄,重卡以重汽、陕汽、一汽为主。轻卡则是一汽、跃进和福田。


2006俄罗斯政府出台166法案之前,没有任何优惠政策。中国车在俄罗斯的开拓属于诸侯争霸,跑马圈地的混乱状态。那时,中国汽车产品在俄零部件供应体系也不完善,基本没有售后服务。


当时俄罗斯的消费者维权意识薄弱,很多产品的售后问题并没有立刻突显。


当时的重汽,号称在俄拥有120家经销商,年销售将近8000台,中国的重卡在俄全年销售可达2万台。


2008年开始,重卡在俄的销售开始显露颓势。重汽的销量开始下降,目前全年销量几十台。


2009年后,陕汽重卡成为在俄的销量冠军。2009-2012年,陕汽平均年销量在4000台上下。目前全年销量不到1000台。


2019年,中国商用车基本呈现退出俄罗斯市场的状态,全年的规模预计在1000-2000台。以整车进口的形式做俄罗斯市场的中国车企,基本是在刷存在感。


轻卡福田和江淮在卖,每年是三位数的销量。


今年5月份,江淮在哈萨克斯坦,与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联合收购Allur公司,生产轻卡,销往中亚和俄罗斯,明年将推重卡,但是,未来销量上来后,俄罗斯很可能会进行政策堵截。


商用车,俄罗斯进行国家战略管理,对民族品牌进行变态式保护。在报废费、关税加征、租赁优惠、金融,国家采购等方面进行倾斜保护。


这样的保护政策,把国外品牌销售卡没了,而且这是不可逆转的。沃尔沃最高年销量6000台车,现在3000-4000台,奔驰现在也是这个量级。


客车方面,中通、宇通、比亚迪每年销售几百台,而且基本上是进入民间市场的旅游大巴和部分城际。城市和城间的政府采购根本进不去。


商用车在俄自建厂投入太大,规模太小,俄罗斯重卡的年销售规模为5万台,轻卡9万台,投资回报没账可算。简单SKD不行,直接出口更是错误的做法。可行的办法是与现有产能的俄罗斯企业进行深入合资、合作,保留和不保留品牌都可以做尝试。


小结:八十年代,俄罗斯汽车产销量曾排名世界前五,如今已经十名开外。


经过西方多年的制裁,俄罗斯新车消费能力萎靡,购车需求基本在二手车市场徘徊。


俄罗斯早年出台的吸引投资政策,伴随而来是大量过剩的产能,短期来看,在俄建厂将很难实现盈利。以哈弗为代表的中国车企是在为未来做投资。但胜算几何,终究要靠时间来裁判。